close

 

(▲網路世代意象。圖源網路)

 

網路與通訊科技正在影響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

我們正處於由行動通訊、

社交網路以及各式無所不在的感應裝置交織而成的資訊風暴中。

最新的調查數據指出,任何時間都有22億人在網路上、

每月觀看YouTube影片的總時數達30億小時、

推特上每天會新增4億則訊息。

資訊撲天蓋地籠罩我們,

逐漸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
 

隨時都能上網的網路科技究竟對人是好或壞?

有各方論戰。

很多大學教授抱怨學生在上課時上網,

父母也抱怨小孩在飯桌上自顧自滑手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特克(Sherry Turkle)說

從出生開始就慣用網際網路的學生處在「多工作業」(multitasking)的環境,

一邊檢查電子郵件、一邊上社交網站,

做功課的同時聽著音樂、收發簡訊、打電話、線上視訊。

他們好像需要不斷有新資訊的「刺激」,

而追求資訊刺激的慾望,可能有害創造力及思考。

多工導致分心,使聽講注意力及閱讀的深度受到影響。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所長、

腦科學家沃爾寇(Nora D. Volkow)指出,

「科技正在重新佈建我們腦中的網絡線」,

人類的原始本能對「立即的機會或威脅」會做出反應。

他說,資訊刺激會使我們大腦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有傳遞快樂、興奮情緒的功能,

又稱做快樂物質,因此資訊刺激會帶給我們快樂。

當沒有外來的「資訊刺激」時,

我們會感到無聊,

久而久之就像濫用藥物般有上癮的危險。
 

史丹佛大學的克里夫(Nass I. Clifford)長期研究人與科技如何互動

,可惜他於201311月爬山後昏厥,不幸逝世。

然而他「多工作業效應」的研究深受關注。
 

他曾分析為什麼多工作業會成為全球普遍現象。

他認為一旦出現新的資訊產品或服務,

就會開始竊取我們的時間。

新媒介偷舊媒介的時間:

電影從書本偷走時間,

廣播從電影偷走時間,

電視從廣播偷走時間等。

但它不只是偷走媒介的時間而已,

還偷走非媒介的時間,

所以當最後沒有時間可以偷,

而新媒介又不斷出現時,

只好「平行」使用多種媒介。

不僅如此,在工作環境中,

大家對多工作業習以為常,

也對多工作業有越來越多的期待。

但同一時間交互使用電子郵件、

電話、簡訊以及進入我們腦中的各種資訊,

會破壞我們的專注力、改變我們的思考和行為。
 

網路世代往往認為:「我太習慣一心多用了,這不會影響到我。」

也有人說:「當我們真的需要專心時,我們會關掉所有視窗專心作業,所以沒問題。」

可是他們真的沒有受到影響嗎?

多工作業是否真的能增加工作效率?
 

克里夫在2010年的研究,

特別挑選擅長「多工」的學生進行實驗,

想了解「多工」在他們腦中是如何運作的。

研究定義高度多工是指一次同時使用4種媒介來處理資訊

,相對的低度多工則是指一次使用1.8種媒介或更少。
 

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

高度多工者並不如他們想像中擅於多工作業。

他們在多工作業的表現上甚至輸給低度多工者。

他們在切換任務時無法清楚接收訊息,

反而需要更多的時間,無法在要專心時專心:

較無法過濾不相關的資訊、容易被不相關的事物吸走注意力、

記憶處理能力較無效率、無法清晰組織資訊。

依據研究結果,

克里夫對一心多用可能帶來的負面慢性影響提出了警告。
 

或許我們應該有時間沉澱、反芻、靜思。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李契(Michael Rich)說大腦需要有休工期,

正如身體需要睡眠一樣。大腦的休息正是讓大腦綜合資訊,

產生有意義連結的重要時刻。

我們得修煉自由進出、

開關網路世界的自制能力,

不沉迷於多工作業,

空出時間來醞釀有「創造」價值的事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琳達的部落格 的頭像
    琳達的部落格

    琳達的部落格

    琳達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